香港童軍總會童軍知友社 社訊 第47期-給孩子根與翅膀 2014年1月 使命:「創造有利條件,以協助青少年建立自我、貢獻社群。」 編者的話 胡偉明社工 在香港社會不斷轉變中,青少年問題亦越趨複雜,父母為子女擔心的問題,由以往的逃學、吸煙、打 架轉變至現今的吸毒、欺凌、援交、沉迷上網、隱蔽、自殺及精神病等。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根基,能夠 建立幸福的家庭是有賴夫妻間的愛作為基石,夫妻二人更要合力建構一個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安樂窩。因 此,社會面對不同的青少年問題,除了要就各個問題對症下藥外,更要關注如何發揮家庭功能,好讓青少 年能夠在健康的家庭成長,從而纾緩青少年問題。 本期社訊以「給孩子根與翅膀」為主題,總編輯蔡宗輝先生撰文•分析健康幸福的家庭對孩子成長的 重要性。並提出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要重視當中所建立的親情,更要為孩子培植五條根及四對翅膀, 好讓孩子能夠伸展翅膀,振翅高飛•勇於嘗試,從而追求自己的夢想。蔡先生對為孩子培植根及翅膀的概 念分析,細緻詳盡,並引用個人生活例子,更增閲讀的趣味性,值得各家長及關注青少年問題的讀者細味。 「總編會客室人物專訪」I是次邀請了副童軍知友社總監(教育及行政)陳立志先生為受訪嘉賓。陳 總監在接受總編輯的訪問中•細述從事新聞記者專業三十多年來深切的體會,並就多年來新聞工作的轉 變,分享他在當中的一些經歷、看法及對新聞工作專業的執著。陳總監更在訪問中,勉勵現今青年人:拓 寬視野,勇於追夢、承擔責任、利益大眾。陳總監於榮休後更致力培育新聞從業生力軍•對後學的扶持, 不遺餘力。社訊編委會衷心多謝陳總監接受總編輯訪問。 欣逢新春佳節,社訊編委會謹祝各位新年進步、身體健康、家肥屋潤、事事如意。 主題文章:給孩子根與翅膀 總編輯 蔡宗輝先生 十多年前,作為父母最憂心的是子女的學業,今日父母,為子女擔憂的實在太多了 *例如 吸毒、援交、沉迷上網、隱蔽、結黨生事、自殘、自殺、精神病患等等,這些都是日趨嚴峻的 青少年問題,近日更恐怖到把父母碎屍,而且不是個別事例•令人震驚慨歎,究竟今日的青少年, 是否有病?病在哪裡?有藥可醫嗎? 根基不穩、百病叢生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根基,在我們曰常輔導的歷程中•發現很多有嚴重問題的青少年背 後,都有較複雜的家庭問題。有父母離異、家庭暴力、嗜賭酗酒、債務纏身,也有關係疏離, 或終日吵鬧,家庭成員間沒有正面溝通。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土壤,當土壤出現了問題•所 栽種的一切都會出現問題*根基不穩、百病叢生。 要給孩子根與翅膀 樹木要長得茁壯•必須要有良好的根基,所請根深蒂固,孩子要健康成長,家庭就需要在 「根」下功夫。孩子與父母一起的時間不太長,大概二十年罷了,往後就要向外闖,尋求自立, 孩子能否站得穩,飛得高,去得遠,就要看家庭在這轉瞬即逝的二十年,對孩子作怎樣的栽培。 主根:夫妻間的愛 家庭的根本,在於夫妻間的愛•幸福的家庭•是夫妻相愛的延伸_這份愛•是孩子安身立 命的主根,如果這條根被蟲蛀了,有第三者的入侵,這棵樹的根基就會動搖,不但不能健康成長, 還會有倒塌危機,甚至枯萎、死亡,而這棵樹的_切花果枝葉I都會無一幸免,因此,這條主 根是必須盡一切力量維護的。 第二根:父母作榜樣 孩子漸漸成長I行為規範,待人處世的種種原則和習慣,是透過觀察和模仿父母的日常行 為I處事方法而來,父母日常每一個生活小節,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有人説,不遵守交通規 則的父母,子女發生交通意外的比率較高•看來不無道理。要使孩子懂得恰當地處世待人,養 成良好生活習慣,父母的榜樣是第二條重要的根。 第三根:家規 孩子除了仿傚父母的言行舉止,家規對孩子來説是生活的指南針•可算是第三條根。我的 子女,自幼已知道我們有兩條家規,其一•明知不對的事*想做都不能去做,這是自律,也是 學習回應良心的呼喚:其二•除了向銀行貸款買樓之外,不得向人借錢,就是因為自幼如此, 兒子學會量入為出,即使忘記帶錢包,寧可餓著肚子,也不因此而違規,從堅持中孕育著骨氣。 第四根:親情 很多人對童年時候的經歷都會很有感覺,無論是對故鄉的懷念,或年幼時與兄弟姊妹、同 學親朋間的點點滴滴,都會銘記於心,因為一切情節都圍繞在一個「情」字,這種親情,是體 現在種種生活的細節上•也就是每個人的根。人會心繫故鄉•心繫家園,很多時都是源於這些 生活的片段。因此,作為父母,我們要在這些細節上刻意經營,讓我們與孩子一起的二十年, 擁有美好溫馨的回憶。我們不妨堅持一些傳統節日的儀軌•例如端午節裹糉,過年時蒸蘿蔔糕, 或在假曰刻意安排與孩子一起的活動,締造溫馨共渡的時光,這些片段,是構成對家的一份情, 也是真情演繹的實體。 在我一對子女年幼時,假日我都會與他們在廚房煮飯,切切剁剁,味道雖然不及太太煮的 好,但勝在創意十足,時有非常配搭,驚人之作,每次都刻意拍照留念•就是為孩子保留這些 童年回憶•加強對家庭的連繫。現在子女長大了•學業事業都開始忙碌了 *偶然兒子工作至夜 深I我會給他煲雞骨草,按摩一下肩膀,那份感情,盡在不言中。當年的假日廚房•雖不復再, 卻引發了兒子對西廚鑽研的興趣,現在每逢節日,兒子有空都會一展身手,讓全家人樂不可支, 也為這條情根,添加不少養份。 第五根:培養生活技能、自理能力 孩子逐漸成長•要面對自己的生活,更要學習發展自己的人際網絡,孩子是需要多種能力 的培養,日常生活所需的自理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子女讀小學的時候,就要開始學習參與 家務,洗熨煮飯,縫補,更換燈泡光管•清潔家居,清潔冷氣機隔塵網•掃地吸麈等細務•都 要參與,一來是分擔家庭責任,但更重要的是要子女掌握最基本自我照顧的能力。孩子掌握這 些生活技能,對將來自立門戶也好,出國留學也好,都有好處。至於人際網絡的發展,在子女 上中學之後,如果家境許可,有需要給予適量的零用錢,讓孩子足夠與同學朋友出外用膳和參 與活動,而家門更要為子女的同學朋友打開•歡迎他們來訪,以示對子女的支持。這些能力的 培養和資源的補給•是要讓孩子掌握自理的能力•同時願意與人交往。 第一對翅膀:恆久不變的支持和鼓勵 孩子未來的世界,今日的父母是無法想像的,一般父母都會很緊張子女的學業,以至很多 時在功課上拉倒了親子關係•然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世界環境及各種機會急遽轉變•父母 輩當年的運作模式,對孩子的將來未必合用•因此•我對子女學習的要求,學習態度比學業成 績更為重要,我要求他們盡力而為,面對困難不要放棄,至於成績,要對得起自己,問心無愧。 子女今日所面對的環境和問題,父母當年也不一定經歷過•但父母對子女的支持和鼓勵I是最 能給予力量,使子女勇於面對困難。子女既是父母的至親至愛,父母對子女,理應定位在建立、 鼓勵和支持•而不在打擊、摧毀和反對。正面的回應,往往是引發潛能和自信的最佳方法。 第二對翅膀:豐富孩子的常識、學習選擇的智慧 要協助孩子面對這些變幻,而又能作出恰當的抉擇,關鍵就在於豐富孩子的常識基礎並給 予作選擇的機會,常識的基底寬闊’才是作出適當選擇的憑證。如果家境容許,我建議要趁子 女還在身邊的時候•多帶子女出外,增廣見聞•讓子女參與行程安排的程序,留意旅程的細節, 將來子女自己出門,父母亦可以安心。即使未能經常遠行’要豐富子女的常識基礎,仍是有辦 法的。我的一對子女,自幼都會在睡前聽我講一件事,每天我都會給他們講一個小常識•這個 習慣從子女牙牙學語開始•至中學會考前一年才停止I十幾年下來,我給子女講解的小常識有 五千多件•這個安排使子女比同齡的孩子常識豐富,因此對事物的判斷和選擇也就更有依據, 自信心亦因而提升了不少。這一切都是為孩子的翅膀,增添羽毛和力量,讓他們更有自信,更 有能力在屬於他們的新天地中,自在翱翔。 第三對翅膀:培養人格素質 在曰新月異,變幻莫測的環境中,甚麼才是子女_生受用的呢?是樓房屋宇嗎?是大學學 位嗎?是畢生積蓄嗎?在報章上,你見過豪門爭產,你見過高官貪污,你見過大學畢業後仍然 無所事事的,比比皆是。或許你在機構內負責招聘員工,你可能發現,今時今曰,要找個有品 的人比找個高學力的人更難。因為•社會氛圍,長久地著重了功能性和經濟效益•至使教育過 程和家長期望,同樣向效益傾斜•對於人格素質的培養,反而較少關注•也因此造就成今曰青 年人的模樣。正因為現今青年人普遍受著這個環境的薰陶,如果我們的子女•能夠表現得負責 任、懂得與人相處、關心別人、能與人合作、有能力控制情緒、主動、有自信*孩子將會變為 明曰之星,無往而不利,因為擁有這些素質,別人喜歡與之合作,給予機會。因此,與其期望 子女吹、彈、打、唱I樣樣皆能,倒不如多花時間培養子女的人格素質。 第四對翅膀:給孩子空間,追尋自己的夢想 有不少父母,為子女的培訓程序安排得密密麻麻,下課後要補習,週末要上外語課,還有 鋼琴、小提琴、芭蕾舞、游泳、奥數。本來,給予孩子機會作多方嘗試是好的,但不少家長要 孩子學習,出發點是取得資歷,而不是發展興趣,沒完沒了的訓練_最終可能把一切學習的動 力都徹底摧毀了,孩子拒絕學習,親子關係拖垮,成為一個雙輸的局面。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我們必須接受,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是讀書的材料,要協助孩子發揮 他們的長處•我們需要給予孩子空間•讓他們的翅膀可以伸展,鼓勵他們追尋自己的夢想,鼓 勵他們勇敢嘗試,在孩子仍在你身旁有限的日子,給他們有力量的支持。 緦結 以上送給家長的五條根和四對翅膀•期望家長能藉此重新思考與子女間的關係。我們有為 子女成長提供優良的土壤嗎?我們是孩子成長的助力還是阻力呢?我們所做的,是培養孩子的 興趣還是摧毀孩子學習的興趣?我們有否想過*甚麼對孩子來説才是畢生受用?希望各位家長, 能夠從這些方向檢視一下對孩子的培養。陪伴孩子的成長,幼小的時候I手要牽得緊,耳提面 命I授以做人的準繩,青春期開始,父母要懂得放開手,因為這時候,叮嚀可能反變成負擔, 過分的叮嚀甚至會變成傷害,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就像放風箏,該收緊時需收緊,該放鬆時也 需要適時放鬆,把線放得長,風箏才可飛得高,飛得遠,但無論飛得多遠I只要情永在,就能 與父母情牽一線,孩子成長後仍然樂意回到你身邊。與孩子的相處,就是這麼短短的十幾二十 年,父母能對子女產生正面的影響力I關鍵就在這份親情。從這個角度看,相信作為家長的你• 如何去把握這段日子,會有些領悟了吧! 總編會客室人物專訪—— 副童軍知友社總監(教育及行政) 陳立志先生 總編會客室,是次邀請了副童軍知友社總監(教育及行 政)陳立志先生為受訪嘉賓,陳總監從事新聞記者專業 達三十多年,是資深的傳媒人•有廣闊的視野和見識• 這次訪談•期望能從陳總監的人生智慧I帶給青少年人 _些啟迪,拓闊思考的空間。開始之先,陳總監強調, 完成訪問稿,無需給他過目,因為他相信我絕對能不 偏不倚地處理訪問稿,陳總監讓我知道,這正是新聞 專業的一貫作風,因為基於信任才接受訪問•所以稿件完成就不必過目了。陳總監這開場白讓 我覺得很有氣勢,也感到新聞專業,真是與別不同,使我能輕鬆愉快地完成這次訪問。 編:陳總監,就我所知你是資深新聞工作者|你是否多年來都是從事新聞工作這個專業呢? 陳:自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開始,一直至退休,都是做記者。大學時讀傳理系•主修電台 及電視製作。但新聞是必修科,所以中英文新聞採訪是必修的。但後來工作上一直都是做 新聞工作|不是主修範圍。 編:那很有趣,放下主修範圍,卻以副修做了幾十年,你一定是做出個興趣來了。 陳:其實當年課程不是分得很精細,總之包括電台及電視製作、公管及公共關係,還要讀電影。 當年從沒想過要去電視台做那些編導的工作,但卻想著去電台或電視台做記者。 編:那就是説•做記者本身是你一直追求的專業,為何記者專業這樣吸引你呢? 陳:那要追溯當年就讀小學和中學的時代,雖然都是英文學校,卻很有中國傳統,50年代用國 語授課的,以公民責任為校訓,所以自幼已滿腦子想著要為社會、為大眾服務。自幼對新 聞已很有興趣|亦覺得這個專業對社會甚有貢獻,涉獵範圍廣泛,所以在浸會完成傳理系 後,很自然就去當記者。 陳:那時候,其實很多訊息是一般市民接收不到的•簡單如颱風訊號•那個年代的天文台也不 會事先通報。但是,我們覺得颱風對市民大眾有切身影響,市民有權知道,當時,我們這 批書院仔,面對政府官員是勇於提出要求的。那些年,記者是要同一時間跑幾間報館的, 當記者收入少•報館發牌給他們,就是讓他們賴以為生。而當年選擇當記者*實在是對理 想的追尋。 編:看來你的理想、校訓,都影響著你的選擇,及至你正式入行,你認為與想像中有沒有差距? 陳:當時,就是追求理想•事事想得很完美,很多事情又看不過眼,容易撞得頭崩額裂。記得 初出道時,過年期間採訪•行內習慣收利是,那時我們堅持不收,那知竟然有人代收,尤 其是那些做社團新聞的記者,都習慣收利是,或按刊登多少而收錢。後來,我們決定出席 午餐採訪時,拒絕同檯食飯。這對當時一批舊記者來説,實在很沒趣。 陳:最難忘是在一次政府活動中,當時出席名人眾多,活動完結後,有長者嘉賓給我利是,當 時的民政主任勸我們收取,我們拒絕了。回到公司告訴採訪主任•主任決定向民政當局投 訴,後來該主任就消失了。當時思維就是那麼熱血I如在今天•可能處理又不一樣,因為 時代不同了。但當年我們做記者的堅持和舉措,實在是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就通報暴風消 息為例•當年新聞處不會主動通報,後來•我們找來香港仔漁民做天氣預報,迫使新聞處 主動發放暴風消息•這是新聞界影響力的實質例子。 編:從以上幾個例子,可見記者真能實質地推動社會改變,其他行業較難有這些效果,即使現 在,例如法律界等其他行業,也不能像記者行業那麼深入民間。 陳:以前•社會較為簡單,有不少團體是利用新聞去推動發展•以前當新聞記者要很主動出擊• 後來社會轉變,各方團體都找上媒體,期望媒體能站在自己的立場I也因此•媒體和新聞 工作者的視野和本身的立場,變得很關鍵。九七回歸之後•記者要保持中立可能有不少困 難,而現在就更難中立了。不過,社會上始終認同有沉默的大多數存在•他們對社會上偏 激言論有他們的觀點,只是一般情況慣於保持沉默。 編:從上述歷程,我察覺到有些轉變,開始的時候明顯是為了熱血公義,但日子久了又多了思 考角度,會多看當事人背後的處境和考慮因素I看來往後更能取得一個平衡點。 陳:是的,以前•香港有很大的自由,不過只有有限度的民主•有市政局選舉已很滿足,以前 事事由政府主導,現在由立法會反映民意,情況有些分別,以前在立法行政兩局的,都是 香港精英,他們的取態不會與政府對抗,但對民生走向亦很有見地。因此他們所做的決定, 社會上比較接受,加上當時香港是一個經濟發展體系,任何轉變都是一個機會I但現在香 港是一個成熟經濟體系•所追求的已超越了經濟•例如環保議題等等。目前,香港的工種 狹窄,只集中在金融、地產,如非相關工種,變得少了機會。 陳:現在的青少年•沒有什麼工作可做,工種實在太局限了。 編:這正是問題所在,香港越走越窄I青少年機會越來越少,你看如何突破這困局呢? 陳:很難呀•加上現在行「鳥籠政策」•這正是現今香港面對最大的困難。現在花很多精力在處 理政治議題,政制議題,_些基本需要,例如道路建設•堆填區•本來遲早都是要建設, 但在政治討論,司法覆核等延誤下•到得以執行落實時已價值不菲。以前政府推行政策I 可預先斡旋,現在連談的機會也沒有,就是對著幹。香港現時的效率每況愈下,因為全講 政治,真是死路一條。 編:這樣看來i前景不是很灰嗎? 陳:實在好灰,真是想不通啊丨現時趨勢很簡單•香港將會變為中國其中一個小城市’當香港 沒有自己的特點的時候,國家還要關顧你甚麼呢? 2047年•所謂50年不變’周邊很多城 市已從外圍趕上,但香港目前卻是倒退•不是進步。 陳:所以,如在今天從事新聞•我覺得比較灰•我慶幸不是生於這個年代,我們那個年代算是 最多機會的。今時今日當社工,或做記者*我也可能不會選擇投身這個行業。雖然我喜歡 新聞•但現今有些新聞我也不想看•很多已了無新意。現在我會規勸年青人•讀新聞系非 常好,第一份工作從事新聞工作也很好,但不必以此為終身職業。讀新聞有助擴闊視野, 做新聞工作有助於增廣見聞,經歷四、五年之後,即使從事任何行業•都有一定優勢,無 論公關、企業、甚或再進修•依然有利。 陳:目前香港另一個重要問題是要關注年青人的視野•由70年代至90年代初•仍然有英語文 化環境|那個時代的人仍有心面向世界,但現今青年人的眼光愈來愈窄,眼光闊度與機會 是成正比的。現代青少年的知識,愈來愈貧乏,以前青年人主動求知,現在的已不是這樣。 編:雖然你一直説感到悲觀,但我聽來卻隱約見到另一出路,面對現在這個局面,最實際是擴 闊自己的基礎,擴闊自己的視野和能力’這樣就在任何行業都有優勢。 陳:Yes you are right!現在,如果以內地青年人與本地青年人比較•會發現內地年輕人是充滿 信心的,他們除了有信心之外,亦可在內地四處遊歷,也因此容易建立自信。 編:這個我很同意,因為他們本身在國內,每個省份都可以去|而在工作方面,他們有不少是 要離鄉別井,飛到老遠工作,這種視野闊度,在香港成長的孩子是沒有的。 陳:對呀,香港的父母不肯放手。其實,視野夠寬,老闆對你信任也會多些,機會也自然多些。 所以,現在我們要關注怎樣鼓勵年青人擴闊視野和他們的求知欲。 編:對呀,一方面要先提供機會,正如童軍知友社使命,創造有利條件嘛。 陳:對呀,話説回來,知友社存在了那麼多年,還是近十年才讓其他制服部門認識,以前,他 們也不太清楚社工服務。知友社的獨特,在於背後的委員•全部都是專業人士,有法官、 律師、社工、醫生等等•他們有別於其他部門的會友委員,而我們的專業社工,亦提供了 很好的服務。知友社•如果有更多資源•其實可以做得更多、更好,而我相信知友社的服務• 並不比其他機構差。 編:知友社的服務,一向口碑不錯。返回這裡,現在你面對退休,總結自己的生涯,你有何看 法呢? 陳:我常同家人講,我挺滿意,也覺得自己挺好運,在工作上,與我同期畢業•由頭到尾同一 份工的,就只有我一個,整班大學同學,就只有我由始至終都是做新聞工作,從未間斷• 直至退休|很多同學都在中途轉行了。我讀的是傳理,又不是修新聞,但由始至終都是做 新聞工作。 陳:此外•我亦覺得自己能履行公民責任,從事新聞,是一種不會發達但餓不死的工作,但新 聞工作是有另外一層意義,最重要是能把事實讓大眾知道,而我亦覺得自己已盡了應盡的 責任。當然,如在今天來説,要求會更高•現今做新聞要引導讀者思考,引導讀者其實責 任很大,但現在的新聞已經變質了。 陳:在四年前•其實我已從新聞工作退下來•現在做的是培訓、籌辦活動•我組織新聞教育基 金就是要支援及培育新聞從業人才,給學生多些機會去擴闊視野。 編:看來這些正正是這個時代的需要,因為今日的新聞,可能比以往較為偏頗,而你現在辦新 聞教育,正是在這裡把關。 陳:過去四年,新聞系的學生藉此基金增廣見聞•給予實習機會•帶他們到內地,有機會採訪 人大開會,了解內地新聞工作。不論政治立場如何,就是讓他們了解香港與內地處理新聞 的不同手法•對新聞系學生來説是很寶貴的經驗。稍後我們會在必列啫士街街市開設新聞 博覽館,期望2016年落成,以此作為新聞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基地。 編:這實在很有意思,你由新聞界開始|到退休後再從事新聞教育工作|繼而建立一個基地讓 學生接觸,這是一個頗完整歷程,而當中各個部份都能兼顧,這實很不錯。 陳:是的,這雖然不是甚麼大名氣的工作,但起碼做成了,自己也覺得很有意義。我常與子女 説*人不一定要大富大貴,只要在人生路上,能夠做到一些有意義的事•自己開心,又能 養活家庭,已十分好啦。 編:最後,如果你與青年人説幾句話,你會集中在那方面給他們意見呢? 陳:我希望青年人知道,做人,不要怕吃虧,也不要斤斤計較,開始踏足社會,不需要揀最容 易的工作,青年人就正如一張白紙•如只選擇輕而易舉的事,那麼印在紙上的也不甚了了 • 這張紙就很難填得滿|也很難填上有用的東西。開始工作,不要介意有幾辛苦,只要認為 有興趣,就要努力爭取。此外,必須經常擴闊視野,啟滌心智。現在新鮮事物很多,要勇 於接受新挑戰。如有時間,多參與公民有關的事,香港正需要與公民責任有關的工作。 編:這些看來是老生常談,但正是很重要。今天真的很感謝陳總監,與我們分享你的心得和生 活智慧。 後記 陳總監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新聞工作•接觸面廣,視野寬闊•對多年來新聞工作的轉變,有深切 的體會•從一腔熱血到追求平衡的態度,可見睿智歷練。拓寬視野,勇於追夢、承擔責任、利 益大眾,是陳總監對青年人的忠吿。由從事三十多年的新聞工作專業|到成立新聞培育基金• 以至設立新聞博覽館,陳總監為培育新聞從業生力軍|思慮圓通,細緻周詳,更以白紙比喻青 年於社會上的經歷,具體而明瞭,從訪問中,字裡行間,片言隻語,相信讀者已能感受到陳總 監對新聞工作專業的執著•對後學的扶持•無怪乎陳總監在總結畢生經驗,能無憾矣。 賽馬會啟業青少年服務中心 我感我想‧拍片小組 年青人用「影像」表達對社區的情懷•用「影像」感動大家丨 經常聽到一些成年人批評青年人,對自己居住的社區缺乏歸屬 感,不像「以前的我」對社區有一種關心、有一份感情丨或許,這 些批評只是事情的表面,其實年青人對自己居住的地方一樣有份不 能磨滅的情懷•只是我們沒有時間去陪伴他們一起去探索吧! 啟業中心為鼓勵青年人「創意」發聲,組織了兩組青年人,培 訓他們以「影像」表達對社區的情懷。活動計劃,兩組青年人學會 了基本的編劇、拍攝及導演技巧,並拍攝兩條大約七分鐘的短片• 嘗試用影像去表達自己對社區的情懷,向那些「青年人對社區缺乏 關懷及歸屬感」的批評説「不」。與此同時,透過參加「全港青年 短片創作大賽j (中學組),青年人將自己的角度,通過短片公諸 於世。 誠然•要一班對拍攝短片完全缺乏認識•連如何使用拍攝工具 都不懂的青年人*在短短四個月不到的時間,用影像表達自己對社 區的感覺是很不容易的事!由學習編寫劇本,以致社區體驗活動, 認識觀塘區的新舊轉變及特色•讓青年人利用文字表達了自己對社 區的感覺。加上由朝到晚的外景拍攝、演員的傾力演出、學員連夜 的電腦剪接過程•兩條大約七分鐘的短片便在汗水與淚水的交織下 面世了。在過程中,工作員深深為學員的改變感動,以下是工作員 的一些觀察和感受: 1. 同學們比參與活動前更關心觀塘區的新舊轉變,他們擔心重建 計劃將觀塘舊有的特色去掉,埋沒了那些寶貴的回憶及「情 懷」!同學們認為觀塘舊區街坊的守望相助、互相關懷的精神• 正是現今香港所缺乏的。 2. 同學在參與活動前不知道區內存有不同種族的群組_他們事先 從沒接觸過他們。參與多次家訪、中心舉辦的南亞小組及活動 後,他們彼此認識及了解。我最深刻拍攝首日同學們期間也只 會稱呼男主角為「南亞人」。在最後漸漸稱呼主角的名字,他 們互相鼓勵及打氣的畫面仍然歷歷在目。  3. 一些能力高的青年人與一些能力稍遜的青年人,不問究 竟、不問因由地互相體諒及合作,各自發揮自己所長,取 長補短•真的十分感人! 4. 兩位男女演員由早上十時拍攝到晚上十二時|寧願失約於 敬愛老師的臨別晚宴,也要完成拍攝的工作。我真的無言 以對……除了感謝*也只有感謝! 5. 最深刻的一幕是在籃球場進行拍攝•忽然落著滂沱大雨, 當時各組員及演員也表現得非常徬徨。幸好,導演臨時修 改劇本及次序_令拍攝趕上進度。 6. 同學連夜為短片作後期剪接•孤獨地完成手頭上的所有工 作,由哭著説:「想放棄,不想再剪下去」到堅持到最後 的執著!那就是青年人的力量啊丨 7. 分享會中,同學不但表示學了很多拍攝技巧•更重要是學 會了體諒他人及互相合作的精神,衝突解決了,感情更勝 從前。 8. 我們看見導師傾盡全力地教授他們,並且壓制著自己想 「落手落腳」直接幫學生拍攝及剪接的衝動,嘗試改用引 導的手法,有系統地教導學生自己一手一腳地完成短片! 對於一位製作人來説•其實是十分有難度的•但我們的導 師真的做到了! 每當重看每段短片時,拍攝期間的點點滴滴便在腦海中再 次顯現。年青人學會用影像表達自己對社區的情懷,同時自己 亦被影像所感動;也許這是青年人對所愛社區的最大見證。 少數族裔支援服務 「孝悌無國界」 陳錦燊社工 序言 根據2011香港人口普查*超過六萬名印度、巴基斯坦或尼泊爾裔人士現居 於本港,當中約八千人居住於東九龍區。在觀塘西區,南亞裔人士近年亦出現增 長,原因如下: •區內個別中小學積極針對南亞裔學童招生,以抗衡收生壓力。 •個別南亞裔家庭陸續遷入佐敦谷新發展區。 •等候被收購的啟德大廈吸引了一批南亞裔家庭入住。 另一方面,平等機會委員會於去年公佈的「有關南亞裔人士對種族之間接觸及歧視經驗研 究」|結果卻清楚顯示本地南亞裔居民無論在社交融合、教育、生活等方面都面對著困難,是 需要得到適當的支援及協助。和諧家庭一向都是我們提倡的訊息,亦期望通過支援服務向南亞 裔家庭灌輸和諧家庭之文化。 有見及此,本中心展開了「孝悌無國界」計劃,向觀塘區內的南亞裔基層兒童推廣中國的 孝悌觀念,並教導南亞裔兒童尊敬長輩、欣賞及感謝父母和以尊重的態度與家人相處。與此同 時,計劃亦可從中發揮南亞裔兒童的各項潛能,強化父母建立欣賞子女的文化觀念。該項計劃 亦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青年事務委員會及青年活動統籌委員會撥款支持,令計劃得 以順利推行。 服務策略 為有效提供服務,本中心透過三個服務系列(「孝悌由學習起」、「兒童潛能發展表孝意J 和「親情孝意由此起」),在發揮其潛能同時,向南亞裔兒童闡明孝悌的重要性,促進他們反思 曰常生活中發揮孝悌精神的機遇和不足,並提供機會讓他們向家人表達孝悌精神,建立和諧家庭。 「孝悌由學習起」服務系列強調以灌輸中國孝悌觀念為基礎,透過中文訓練班,協助他們加強 中文能力基礎的同時,利用中國傳統孝悌的故事向南亞裔兒童灌輸中國孝悌觀念,一方面讓南 亞裔兒童明白家長一直以來對他們的付出和愛|帶出「孝順父母是他們的責任」這訊息*另一 方面並可讓南亞裔兒童認識中國傳統孝悌的文化,促成文化上的共融•並在過程中鼓勵南亞裔 兒童用行動作回饋,以向父母感恩。 「兒童潛能發展表孝意」服務系列是以兒童潛能培訓為基礎,重點在於讓兒童在不利的環境下 能得到資源去發揮他們的潛能,從中可提升其自信心及抗逆能力,同時亦能讓兒童將其所學習 到的技巧以表演及圖畫等方式向父母表達愛意,而從中亦可使父母欣賞其子女的潛能。 「親情孝意由此起」服務系列是以強化親子關係為基礎,透過各項的親子戶外活動,一方面提升 南亞裔家庭對香港本土文化的認識,協助其融入香港社會•另一方面可提升子女與父母的親子關 係,加強子女與父母的溝通,並減少與父母和子女間的衝突,增加家人間和諧相處,互相欣賞。 計劃特色 • 具持縝性和進度性 透過「孝悌無國界」的嘉許制度,參加者不單純是參與一項活動,而是持續把活動中所吸取的訊 息應用於生活上,使之成為良好習慣,參加者亦會製作展板以向社區人士宣揚孝道精神。而嘉許 計劃更可鼓勵參加者不斷進步,把發揮孝悌精神與自我效能掛鈎。 • 著重賁踐中學習 「孝悌無國界」是行動實踐的基礎和憑證,於不同的活動中,參加者需要將活動所學的,於曰常 生活中,應用出來。這包括在親子活動中向家長表示感恩、在成長小組中以文字、圖畫、食物或 飾物等向家人表達謝意或關懷、在社交訓練中以體諒和接納的態度與組員溝通,及在長者服務中 有禮貌地去關心長輩等。在「電腦傳孝意」、「繪晝傳孝悌」及「親子烹飪班」等訓練班中,參 加者均親手製作不同的感謝物品,如心意咭、手工藝品及西式蛋糕向家人表達謝意,促進了參加 者與其家人彼此的親子關係。 • 把孝悌觀念的灌输融入歡愉而多元化的活動中 孝悌觀念聽來古板,此計劃因此採用多形式及全面的切入手法去帶出訊息,包括親子戶外活動、以 興趣作亮點的成長小組和社交訓練,以及義工服務等,務求輕鬆而簡單地向參加者灌輸孝悌觀念。 例如「親子海洋公園一天遊」及「親子博物館一天遊」中,參加者與家人享受共聚天倫的時間- _起放下生活上的壓力,共同輕鬆地外遊參觀,締造親子和諧的氣氛,參加者在活動中需要擔任 照顧父母的角色,從而體會父母平日照顧他們的辛勞,提升參加者感謝家人的動機。 計劃成效 「孝悌無國界」計劃取得了理想的成效,計劃招募了超過200名南亞裔兒童及家長參與,在「孝 悌由學習起」及「兒童潛能發展表孝意」中•南亞裔兒童通過不同的課程展示其潛能之外,亦從中得 以學習到孝悌的文化’把孝悌以實際行動的方式展示出來•如製作心意咭、手工藝品、話劇及舞蹈表 演等方式答謝其父母;在「親情孝意由此起」中,通過一連串的親子戶外活動,如到訪海洋公園、參 觀博物館、歷奇訓練營,_方面可給予南亞裔兒童與父母共聚天倫外遊的機會|促進他們的親子關係• 另一方面亦有助提升他們對社區的認識•強化他們與社區的關係。在「孝悌無國界嘉許禮暨嘉年華」 活動上,一眾的南亞裔參加者擔任義工,協助籌備嘉年華會各大小事項,於典禮當曰,他們亦負責各 大攤位遊戲和精彩的表演•為本地社區人士和南亞裔人士提供服務,提供了機會給予參加者與本地人 士互相交流,提升了他們彼此之間的認識•促進了社區共融。 同時•「孝悌無國界」計劃給予本中心接觸到不少的南亞裔家庭,不但能夠從中與他們建立關係• 亦能夠透過家訪得知他們的日常生活狀況,了解他們在生活上所面對的問題*並向南亞裔人士介紹本 中心的少數族裔支援服務,如IStation計劃(上網學習支援計劃),向其提供電腦學習上的支援。 總結 「孝悌無國界」計劃成功地展開了本中心的少數族裔支援服務,提供機會給予本中心接觸南亞裔 人士,並提供一個平台給予少數族裔人士尋求支援服務。未來,我們會持續為少數族裔提供多元化的 支援服務•如正在進行中的「家在觀塘」計劃及區本計劃,通過不同的支援計劃•協助少數族裔融入 社區,強化他們的抗逆力,使他們更容易面對在本土生活上的挑戰。 賽馬會朗屏青少年服務中心 「躍動孩子心計劃之 管教不一樣的孩子」講座 王麗賢社工 專注力不足 /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是一種行為困難病症•這個名詞對很多 人來説並不陌生,但對 ''它〃卻了解不多。 很多患有ADHD的孩童會被認為是天生反叛、對抗、沒規 矩,甚至會認為其父母管教不善|這些誤解往往令ADHD孩童 及其父母產生自卑感,亦令他們感到受傷、無奈。 有見及此•童軍知友社賽馬會朗屏靑少年服務中心為加強社區人士對ADHD孩童的認識和 了解•於2013年12月舉辦了一個名為「躍動孩子心計劃之管教不一樣的孩子」講座,服務對 象為社會工作者、教師及家長,內容包括:認識ADHD孩童特性及有效提升有關孩童專注力方 法等,報名反應熱烈•可見社區人士對服務的需要性。 當日出席人士約150人,我們榮幸邀請到精神科醫生及職業治療師擔任主講嘉賓•他們專 業的知識及臨床經驗分享實令我們獲益良多•參加者反應非常正面,講座完結後亦紛紛繼續互 相交流。 為配合「躍動孩子心計劃j服務推展• 中心亦結集了多年對ADHD服務工作經驗. 於2013年12月出版了一本名為「躍動孩子 心計劃之提升專注力」活動教材套,教材套 亦於講座當日正式發售,書籍目的是希望透 過趣味遊戲,協助提升有關孩童的專注力• 同時亦為家長及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而具系 統的活動教材作參 考;內容主要分為 三部份•包括:視覺專注力訓練、聽覺專注力訓練及聽覺視聽感觀協 調訓練•全書均以彩色印刷*圖片精美,同時亦附設聲帶光碟,使用 方法亦非常簡易。如欲購買教材套•可致電本單位2475 5441與王 姑娘或曹姑娘查詢•每本售價港元$140。 愛是用心接受丨社會上存在着不同特殊需要的學生,作為社會 工作者的我們,實需肩負起使命•一方面為他們提供專業、有效、 全面而適切的服務,另一方面亦需協助社會人士對他們增加了解• 提升接納,共建共融社區。  iDance Miss Jazz 交流晚會 盧嘉琪社工、梁雪梅社工及植嘉穎社工 對於筆者來説,意料之內是當初構思「iDance_Miss Jazz交流晚會」的 目的是「讓青少年善用餘閒、追求自己有興趣的目標。」這次交流晚會,包 括中心所有少女跳舞隊,藉此認識更多跳舞隊、跳舞技巧,激發她們對跳舞 的熱情。而且讓她們走出自己的世界,與他人交流•了解自我。 雜隊員包括寶伟親 筆者從她們每堂跳舞後的分享、反思中知道活動刺激了她們,她們也因 im-mm-Man yfngM此漸漸改變。從她們守時的狀況、自發穿著合適的服飾、自行拉筋和練習、 導師加誠6 跳舞所流的汗水和散發的笑容,筆者便發現跳舞改變了她們的生命。 意料之外的是參加者和導師的迴響相當震撼。參加者和導師落力的演出,尤其是參加者, 她們的蜕變令大家驚嘆。例如•部份參加者在一個月前仍是不敢直視觀眾、跳舞的幅度和力度 也很弱。但活動當天每一個參加者落力的演出,散發對跳舞的熱愛•的確吸引著我們的目光, 這樣的躍進真是不簡單!參加者和導師看到她們的交流學習堂的片段和分享時也感動落淚。還 有|社工將她們練習時所拍下照片作為場內佈置•她們對相片愛不釋手•拿著相片不停與場內 參加者、導師及社工互相拍照,場地充滿著笑聲、團結和不捨。 筆者認為是次活動不單是舞技的交流,更精彩的是參加者、導師 和社工生命的交流,互相學習和反思。 跳舞為參加者的生命'帶來怎樣的影響?(節錄部份參加者的反思分享) 參加者李芷澄(TC) 「這次交流活動使我接觸到更多不同的舞蹈風格,除此之外• 我學習到守時的重要。雖然只是短短4堂•我們建立了良好 的友誼。我很開心,但願我們一同努力!」 參加者毛儆汶(公囝) 「跳舞帶給我很多動力。以前的我很膽小。但一踏上跳舞台• 當我用盡全力跳舞而得到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我感到很有成 功感。」 參加者李嘉兒(嘉兒) 「當自己用心和盡全力去跳舞•表演後得到的掌聲使我自信 倍增•令我更加努力完成下一次的演出。」 參加者鍾曉玲(鍾鍾) 「原來我以為甚麼都很難•但跳舞能令我認為自己甚麼都可以做 得到!」 參加者溫嘉雲(嘉雲) 「嘗試與別人一起跳舞時•我感受到原來我才是自己最大的 敵人|我要挑戰的原來是自己!」 參加者陸輕思(輕輕) 「跳舞令我嘗試釋放自己、表現自己!」 資料補充: Miss Jazz交流活動包括中心 6隊的少女跳舞隊•共24人參 與。2013年10月在導師嚴格的 挑選下,重新編配分為4隊,學 員分別上交流學習堂,學習一些 較少接觸的舞種,並以「iDance_ Miss Jazz交流晚會j為小結, 該活動由青年發展活動資助。在 2013年11月3日於元朗劇院活 動室圓滿結束。 地區參與計劃 T立方2013青少年三項鐵人訓練計劃 岑佩儀社工及林永泉社工 「T立方2013青少年三項鐵人訓練計劃」由元朗區撲滅罪 行委員會主辦•並由區內8個青少年服務單位協辦。T立方內的 3個T分別代表:才能(Talent)、青少年(Teen)及三項鐵人賽 (Triathlon)。計劃目的是透過三項鐵人訓練,提升青少年的意志力、 毅力及抗毒意識,並建立正面的人生觀。 三項鐵人賽包 括游泳、單車及跑 步。計劃內參與者須完成一系列的訓練 > 並於 比賽日完成一百米游泳、六千米單車及三千米 跑步的賽事。賽馬會朗屏中心會員取得青年組 游泳冠軍及少年組單車冠軍,另外,大會亦設 有「堅毅之星」及「有品之星」以鼓勵各參加者 以下是其中一位會員獲獎心聲: 獲獎者黃焯軒 首先我對是次比賽的印象是非常深刻,因為我參加了這個比賽已有三年。第一年我只能完 成游泳項目•之後就退出了比賽。到了第二年,我能完成游泳加兩個圈單車。到第三次比賽中, 我有充足的準備。首先,我完成了七次的訓練、第二I減少吸煙次數、第三,去練跑,再加上 我今次有必勝的決心。所以今次參賽終於能完成比賽•並能獲得游泳冠軍和「堅毅之星」。 義務工作體驗(盲人觀星傷健營2013) 鄭曉鋒社工 秋高氣爽•最適合與一眾知己聚首一堂,談天説地。一眾童軍知友社朗屏青少年服務中心義 工深明此道。一同參加由社會福利署推廣義工服務督導委員會主辦的盲人觀星傷健營2013。義 工們一連兩日於西貢萬宜水庫西壩,與不同種族,不同殘障類別人士參與露營活動。 此外,義工們也負責攤位遊戲及帶領團體活動,與殘障人士交流,分享生活經驗。於10月 19日的晚上,1900名參加者更實現一同「分享」美麗星空。讓義工們明白身體上的障礙,不會 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達到傷健共融目的。 完成活動後,各義工互相分享寶貴的經歷,盡興而歸,並得到一個難忘的兩日一夜。 健康人生〜愛人、愛己、愛家庭 吳美慧社工 説起「健康人生」四字,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很簡單,究竟 什麼是健康人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是一 個完全身體、心理及社交的良好狀況而不單是沒有疾病或殘缺的 表現。」健康是人權之一,包括身體、心理、社會和諧安寧的狀 態,「健康人生」是關照生活的每個層面,如能從關心自己的心 透過活麵購學酿翅密界線^'生理的連結■進而關心他人’才能建構相互關懷的社會。 為此•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以「健康人生」為主題•於2013年9月份出版「互動校園」特刊• 派發予全港非牟利機構及中學,特刊由學校社工分享活動的心得及學生心聲,以「愛人」、「愛 己」及「愛家庭」三個範疇展示同工透過不同活動在學校或社區推行健康人生,筆者輯錄其中一 部份在此分享。 「愛自己」這部份聽起來很容易、很簡單,在人生旅程中,細想一下•你如何愛自己呢?愛 自己沒有特定的方程式•我認為愛自己包括了解自己、接納自己•以正面的思考方法及感受去處 理事情和面對自己,同時也愛惜自己的身體等,所以學校社工透過不同的小組和活動•帶領同學 尋找夢、尋找愛、體會過來人的經歷,協助青少年訂立目標,建立 未來人生的方向•亦藉著活動讓他們能建立自我、體驗生命,學習 自強不息、愛護自己、保護自己,原來愛自己也殊不簡單呢! 在未來兩年,我們會繼續在區內及學校推廣愛己、愛人元素• 並計劃舉辦健康人生小組、比賽、巴士巡禮、實務手冊等,將這個 訊息推廣至更廣闊的層面。 朋輩輔導員計劃—— 「生命守門員」訓練 吳麗華社工 每年,趙聿修紀念中學都會舉辦朋輩輔導員計劃*目的是培訓中四學生成為大哥哥大姐姐• 協助中一同學適應中學生活。 本學年,我們加入珍惜自己、珍惜生命的元素,並邀請了「生命熱線」,為朋輩輔導員進 行「生命守門員」訓練,以加強他們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同時讓他們審視 尊重生命及尊重自己的態度*培養他們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生命中的 順境和逆境•並向校內同學宣揚正面訊息。 以下是3位參與同學的感想: (文:文綽姿、呂:呂盈諾、郭:郭殷辰) 工作員:為何有興趣參與此計劃? 文:我期望可以多角度認識情緒及其影響。 呂:我希望了解到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我該 如何提供協助。 郭:我想透過計劃,重新檢視對生命的看 法•並學習如何給別人有正面的影響。 工作員:計劃中最深刻的活動是什麼? 文:我最記得參與日營活動,過程中我們都 想盡辦法完成任務•令我很難忘呢! 呂:我最深刻的是寫一封給自己的信•以往 從來沒有試過,可以在信中盡情的表達 自己的感受,也加深了對自己的了解, 過程很快樂。 郭:我記得有一個活動•是透過圖片認識情 緒•這讓我了解到原來不同的人面對同 一事件時,反映出來的想法及情緒可以 有極大的差異。 同學們記下 感受及得著 合作的力量 工作員:參與計劃後,對你有什麼啟發? 文:我覺得自己比以往樂觀了,減少了思考 負面的事情。 呂:我學懂了在別人情緒低落時給予安慰及 支持的技巧,例如避免使用一些敏感的 字眼等。 郭:我以往較為被動,現在變得積極了,會 主動關心同學,了解他們的需要。 工作員:如何將計翻的正面訊息帶給全校? 文、呂:我們正構思舉辦團體活動,將正面 的訊息傳遞給同學。 郭:我們也計劃透過展板介紹,讓同學對情 緒有更多的了解及關注。 潮學手語溝通無障礙 李珮詩小姐 學習手語於近年漸趨流行普及化,在傷健共融的活動或表演都經常出現。本中心為社會各 界人士提供不同範疇的教育機會,自2008年起便推出手語證書課程,希望藉此課程教授學員如 何運用手語與聽障人士溝通,從而在生活上幫助他們、學懂互相尊重,讓聽障人士成為社會一 份子•不再被視作被社會遺忘的一群。 今年本中心更獲得「康復服務公眾教育活動」資助下開辦手語課程•活動在短短一個月內 吸引了 180人參加•報名情況十分熱烈。明報JUMP早前亦有主動採訪本中心之手語課程,以 了解課程成功之道。 本中心手語課程由淺入深,內容包括認識香港手語之單字、詞語、文法及日常句法的使用 和與聽障人士溝通的技巧等等。課程內容以活動形式進行,務求增加課堂趣味性、讓學員得以 活學活用。稍後本中心將邀請手語學員出席探訪活動,目的旨在讓各學員利用課堂上所學的手 語知識 > 作聾健交流,將所學的回饋社會。 成人教育課程 莫綺婷助理中心經理 電腦知識日新月異•互聯網應用尤其普遍,但部份長者往往因時代轉變而與社會脱節。為 協助55歲或以上人士認識網上世界’拉近與新一代的距離•本中心在勞工及福利局資助下舉 辦了電腦課程、普通話課程及長者保健飲食知識課程等。當中更有針對長者及新來港人士而設 的電腦課程。課程於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期間舉行,由於學費相宜,報讀情況非常踴躍。 首班長者電腦入門課程已於2013年12月順利完成。修畢課程之學員均表示課程讓他們成功透 過上網與外界接觸及作溝通的橋樑*認識新事物及社會變化,重拾自信,擴闊視野,並重新 建立生活圈子,充實人生。學員紛紛感謝導師的悉心教導,並希望中心多舉辦有關課程使他 們受惠。 奧數導師研習證書課程 郭志華先生 近年有很多家長為加強小朋友對數學的邏輯及理解能力,培養小朋友對數學的興趣•紛紛 替子女報讀奥林匹克數學課程|因此市場上對此課程之導師需求大增。為此,中心特別開辦了 奥數導師研習證書課程,課程除了教授備課及教學技巧外,更特別安排了模擬教學及專題練習。 近期更越來越多家長報讓•他們原以指導自己子女的功課為報讓目的|但於上課後卻對奧數產 生了濃厚興趣|部份更投身成為奥數導師。 暑假正值是報讃奧數導師研習證書課程的高峰期,中心每月所開辦之導師課程均全部爆滿。 東方日報早前亦有主動採訪本中心之奥數導師研習證書課程•以了解課程之運作及市場上之需 要。  童軍知友社第43屆周年會議 及2013至2014年度社務委員會就職典禮 本社第43屆 周年會議及2013- 14年度社務委員 會就職典禮已於 2013年7月16日 分別在香港童軍中 心集會堂及8樓金 陶軒舉行。 香港童軍總會東九龍地域 高爾夫球會第一屆高爾夫球盃 東九龍地域高爾夫球會成立典禮暨第1屆東九龍地域高爾夫球盃已於2013年10月9日在西貢 滘西州高爾夫球會場舉行,本社共派出兩隊參加,並喜獲以下獎項: 淨捍獎:亞軍顏秀峰先生 淨捍獎:季軍李勁冲先生 最近旗捍獎:何宗敏先生 隊際冠軍獎:童軍知 友社(二隊)(左起: 麥順邦先生、李勁冲 先生、何宗敏先生及 招家瑋先生) 童軍知友社各單位聯絡資料 香港童軍總會童軍知友社 社長: 杜溎峰高院法官 副社長: 馮和順先生 張念平先生 歐陽卓倫太平紳士 勞國康先生 陳永祥先生 李鳳翔律師 何照基先生 余錦榮先生 陳永雄律師 陳顥升先生 羅仁禮太平紳士 王柏濤先生 名譽顧問: 趙不求先生 楊家持先生 周湛燊太平紳士 陳柏泉先生 阮雲道先生 梁雲生太平紳士 楊寶坤太平紳士 羅仁禮太平紳士 陳樹鍈太平紳士 法律顧問: 王建明大律師 陳國雄律師 嚴元浩律師 陳樹鍈太平紳士 執行委員會 主席: 周炳朝律師 副主席: 譚鉅龍先生 岑文光律師 秘書: 吳龍昌先生 司庫: 鄭國強先生 委員: 顧家哲先生 譚步宏先生 盧偉誠先生 陳樹鍈太平紳士 梁士雄先生 潘偉傑醫生 財務小組委員會主席: 周兆熙先生 青少年服務發展小組 委員會主席: 邱浩波太平紳士 教育委員會主席: 張學廣先生 公共關係及社會服務小組 委員會主席: 楊家持先生 童軍旅團協調小組 委員會主席: 陳永祥先生 刊物編輯小組委員會主席: 岑文光律師 童軍知友社總監: 顏明仁博士 副童軍知友社總監 (教育及行政): 陳立志先生 副童軍知友社總監 (青少年服務): 吳國棟女士 助理童軍知友社總監 (教育及公關): 丁偉明先生 助理童軍知友社總監 (青少年服務): 黎培榮先生 助理童軍知友社總監 (旅團及財務): 邱祖耀先生 副總幹事: 謝潔怡女士 督導主任(朗屏): 蔡宗輝先生 督導主任(元朗): 何淑華女士 督導主任(啓業): 鄭仲文先生 行政主任: 顏介中先生 綜合教育中心經理: 鄭敏怡女士 各單位聯絡資料 總社辦事處 地址:九龍柯士甸道童軍徑香港童軍中心8樓814室 電話:2957 6355 傳真:2302 1661 電郵:foseo@scout.org.hk 網址:http://www.sahkfos.org 賽馬會啟業青少年服務中心 地址:九龍啟業邨啟祥樓1至4及10至27號地下 電話:2754 9561 傳真: 2756 4413 電郵:kyadmin@sahkfos.org 網址:http://www.kyit.sahkfos.org 學校社會工作服務 地址:新界元朗水邊圍邨盈水樓平台201至203室 電話:2443 3640 傳真:2443 2522 電郵:fossswu@netvigator.com 網址:http://fosssw.sahkfos.org 番港童軍總會一綜合教育中心 地址:九龍柯士甸道童軍徑香港童軍中心8樓818室 電話: 2957 6499 傳真:2302 1410 電郵:ec@scout.org.hk 網址:http://www.scout.edu.hk 賽馬會朗屏青少年服務中心 地址:新界元朗朗屏邨賀屏樓216至225室 電話:2475 5441 傳真:3005 4922 電郵:admin@foslpit.org 網址:http://www.foslpit.org 編輯委員會 監督及出版:童軍知友社 特別顧問:楊毓照太平紳士 顧 問:楊搦麗麗女士、譚步宏先生 主 席:岑文光律師 負責總監:梁淑英總監 總編輯:蔡宗輝先生 委 員:胡偉明先生、蔡慧煌小姐、鍾詠雯小姐、莫綺婷小姐、梁翠媚小姐 社訊已上載於總社網址(http://www.sahkfos.org)內以供瀏覽,如有任何寳貴建議,歡迎電郵至fos@scout.org.hk